《文凭社会》|为什么文凭越来越不值钱?
核心书摘
《文凭社会》通过追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一百多年来的美国教育发展历史,主要以医学、法律和工程学教育为例,剖析了文凭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展现了文凭异化的过程。
柯林斯认为,“文凭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比较诚实的立场,它承认教育扩张的主要功能是抵抗生产过剩和工作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因此对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不过,柯林斯自己倾向于一个更为激进和相反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文凭废除主义,例如禁止在雇佣过程中要求学历:这并不意味着废除学校,而是让学校回归其本质的知识生产功能,不再作为生产文凭的工具而存在。当教育歧视已经成为维持阶级壁垒的工具,废除学历要求才能为真正的平等铺平道路。
关于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冲突论的代表人物,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社会学、社会冲突、关于政治与经济变迁的宏观社会学,著有《文凭社会》《冲突社会学》《社会学四大传统》《哲学社会学》《互动仪式链》《暴力》等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著作。
本书鲜知
学什么?为什么文凭会越来越不值钱
教育文凭的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学术概念。当今社会大概人人都对“本科生就业难”和“研究生遍地走”有所体会:从考上大学就等于鲤鱼跃龙门,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再到中学教师招聘开始要求海外名校博士学历,我们似乎很快就对学历贬值和各行各业不断水涨船高的学历要求见怪不怪了。不过,将看似不言自明的社会现实理论化、系统化地表述出来,仍然是社会学者需要完成的工作。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979年,兰道尔·柯林斯就在《文凭社会》初版中清晰地阐述了教育系统扩张和文凭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这本基于美国历史写就的著作,对照近四十年后中国的社会现实来看也完全不显过时和错位,可见出色的社会学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普适性。
你还会发现
· 文化的政治经济学;
· 文凭系统的兴起;
· 社会建构、阶级冲突和权力关系。
一、文凭的前世今生
1、文凭的概念
提起“文凭”这个词,很多人本能地就会把“文凭”和“学历”画上等号,其实,文凭最早指的是官府颁发的证明文件或官吏赴任的凭证文书。而今天我们挂在嘴边的文凭,一般是指教育单位、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颁发的毕业证书,上面写着持有者的身份和资历等等。进一步说,文凭表明它的持有者,在某一级学校系统地学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毕业生所取得的一种学历凭证。
从古到今,人们对文凭都非常重视,在我国明朝的时候,官员们见了面,闲聊的时候,往往会聊起出身这个话题。通常情况下,举人出身的官员是不太好意思往进士同僚身边凑的,这就像现在人家问你毕业学校和学历,如果你不是好学校毕业的,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实际上,中国人重视文凭、重视学历的传统由来已久。唐高宗时期的薛元超非常有才华,被高宗委以中书令的重任,中书令说白了就是宰相,薛元超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位极人臣的成功者,却常常心怀不足。有一次,薛元超就对他的手下说:“哎,我虽然执掌六部,位列群臣之首,平生却有三件憾事。第一是自己做了宰相,却不是进士出身;第二是夫人贤惠,却不是贵族出身;第三是空有文才,却不能参与编写国史。”
在这三大遗憾里,薛元超就把不是进士出身放到了第一位。薛元超虽然很有才干,但因为他的父亲薛收是跟着唐太宗一起打江山的大功臣,所以薛元超在朝为官是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很多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薛元超不是自己考上来的,是顶职上来的,因此薛元超一直对自己不是科举出身而耿耿于怀。
做大臣看重学历也就罢了,就连皇帝也有这种心理。我们都知道,隋朝开创了中国科举取士的传统,把文凭推到了很高的位置。隋炀帝有一次对大臣们说:“以我的学识才华,不比你们差,哪怕是参加科举考试,也能夺第一名,也是应该做天子的。”听这语气,好像不拿到一张进士文凭,连做皇帝都名不正言不顺了。
而在现代社会,文凭作为个人受教育和训练的凭证,就像贴在商品上的商标和质检证一样重要,用人单位根据文凭挑选人才,以文凭来分配社会资源,就成了一种主流做法,而这也为文凭的异化埋下了伏笔。
2、文凭的异化
作者柯林斯认为,当人们把文凭当作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时,文凭就开始沦为计算和追逐欲望的工具了。在这种功利价值观的驱动下,人们把文凭视为财富和地位的化身,进而就引发了文凭的异化。
很多人会陷入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是文凭带来的知识和技能差别决定了人的地位和经济条件。不可否认,在某些特殊的专业领域,的确需要通过学历教育来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作者柯林斯认为,这种高文凭导致高报酬的教育和社会分层体系,只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幻想。实际上,很多工作是不需要这么高的学历的,换句话说,文凭教育培养的不是这个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一位需要外科手术的病人,他拥有选择主刀医生的权利,那么他会选择一个从顶尖医学院毕业却没有临床经验的医生,还是选择一个学历普通,却已经成功完成上千台手术的专家呢?答案很明显,他一定会选择实战经验丰富的医生。
所以说,在很多时候,文凭和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还有专业能力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位毕业于顶尖医学院的年轻医生,他的文凭并不能让他自动获得主刀外科手术的资格,他要想成为一名得到患者信赖的主刀大夫,还得经过多年的实践历练,慢慢地积累手术经验才行。因此,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文凭的用途没有那么大。
不仅如此,书中还探讨了文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学家们把不同国家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后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跟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发不发达,和它的人民的学历高不高,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除此之外,还有社会学调查数据表明,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创造的价值,也并不见得比普通工人更高,有时这些高学历的人工作效率反而更低,而且没有任何数据表明现代社会需要那么多知识跟技术,没有数据能说明2020年找一份工作,比1920年需要掌握更高的技术。
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尽管科技在飞速发展,但是高技术工作和低技术工作的比例变化也没有特别明显,作者柯林斯引用了20世纪美国就业市场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数据显示,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非技术体力劳动和服务类工作占所有工作的比例仅仅降低了15%。也就是说,比起文凭的产生速度,美国高技术职位的增长速度要慢很多,这也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其实不需要发放那么多的文凭,就能维持正常的运转。
以上种种社会学研究证据都说明了“文凭无用论”,为什么当今社会上还是有无数的人在追求高文凭呢?这就得提到文凭的社会功能了。
二、文凭的社会功能
作者柯林斯认为,如果把与文凭相关的种种现象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看,文凭不单单是知识和技术层面的东西,它还满足了很多社会组织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凭已经成为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博弈的工具。
在书中,柯林斯通过大量社会学调研,把文凭的社会功能分为三类,分别是利益天平、分层杠杆和精英屏障,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
1、利益天平
文凭的第一个社会作用是平衡利益的天平,也就是说,文凭可以作为社会资源以及利益分配的重要工具。作者柯林斯在书中告诉我们,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十九世纪的美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型成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不论在生产还是在生活领域,社会组织都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说,大型商业公司逐渐取代了个体商贩,大型工厂代替了家庭小作坊,政府机构也变得日渐庞大。那么这些变化和文凭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柯林斯经过研究发现,社会组织的规模越大、越复杂,对学历的要求也就越高。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的规模越大、资源越多,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就越重要,这就导致了某些特定职位和资源的争夺加剧。这个时候,文凭和学历就可以为一个政府机构或大型企业的资源分配提供一个看上去更客观的理由。
因为每个大型组织都会对它的职位进行精心的筹划,而它们筹划职位的方式之一,就是为这些职位设置一些准入门槛,针对某些岗位提出一些必要的入职要求,而专业文凭和学历因为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参照性,刚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于是文凭就成了组织平衡利益的重要方式。
所以,作者柯林斯认为,大型组织之所以看重文凭,实际上是把文凭当成了一种平衡和分配资源的手段,他们打着高文凭的旗号,把某些人排除在了高等职业晋升的通道之外。
2、分层杠杆
作者柯林斯认为,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社会是由不同的阶层组合成的一个实体,但是因为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同等的资源,于是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就造成了社会的分层。
那么问题来了,人们依靠什么来进行社会分层呢?答案就是文凭。比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曾在各个时期因为种族文化不同爆发过激烈的冲突,尤其是在20世纪初,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白色和有色人种之间、信仰新教和信仰天主教的种族之间都存在矛盾。
这样一来,在争夺文化主导权的过程中,每一个族群都希望自己的民族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变成上层精英;而那些已经占据较高层次的民族,则希望通过垄断资源来维持现有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接不接受学历教育、接受什么样的学历教育,就跟一个人的种族立场有关了。
因此,在斗争的过程中,文凭就成了信仰新教的美国白人用来维护自身文化和社会地位的一种非常有力的措施。他们在美国各地建立了不同级别的学校,把新教所倡导的自由、冒险、勤劳等美德,灌输给接受教育的美国人。
所以,在当时的美国,不管一个人属于哪个种族,如果他想成为美国的上流精英阶层,就必须去考精英们建的大学、接受精英们设置的高等教育,用高文凭给自己贴一个上层人士的标签。而一旦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美国的主流文化就会在这个人心里烙上烙印,他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美国白人的方式去生活和工作,会不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里的那套价值观,当成一种做人做事的客观真理和标准答案。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凭的确具有分层价值和同化功能,在社会身份的分流中起着明显的杠杆作用。
3、精英屏障
文凭的第三个社会作用,是某个社会群体或者社会阶层进行垄断或者精英统治的天然屏障。在本书中,作者柯林斯用医生、律师等高技术职业为例,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国,收入最高、口碑最好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律师。而这两个职业确立自己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实都伴随着建立“职业准入制度”的过程,其中就包括在高校里面建立专门的医学院或者法学院,并且把“拿到医学学位或者法学学位”作为成为一名合格大夫或精英律师的重要条件。但是,在作者柯林斯看来,医疗和法律行业对文凭的要求,与其说是知识驱动的结果,不如说是精英阶层屏蔽外部势力进入的需要。
我们以医疗行业为例来说明。十九世纪后半叶,美国上流社会的内科医师们联合起来,成立了精英医学协会,他们通过医学协会这个组织,垄断了行医执照的颁发权,并且把这个权力延伸到了附属大学的各个医学院里,让成为医生的门槛变得非常高。
除此之外,法律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美国独立战争之后,随着美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美国原有的精英律师垄断法庭辩护权的状况被打破了,大量外来移民涌入,有很多社会底层人士也进入到了法律行业,这让美国原有的中产阶级法律精英们感觉不安。
到了1870年,事情发生了转机。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公司、大财团逐渐对美国经济进行全面控制,他们扶持了一大批美国本土精英律师,紧接着就出现了一大批精英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这些精英律师慢慢就形成了一股社会力量,他们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和资源分配的考虑,都希望对律师执业资格加以限制。结果,这些大律师和大事务所组成的律师协会,利用他们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资源,成功地提高了律师职业的准入门槛,把法律执业资格与大学法学文凭挂上了钩。
所以,直到今天,美国精英律师们的排他气质还是很明显的,他们在常青藤盟校的法学院、华盛顿的精英律师事务所,以及美国司法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外部势力很难进入的精英法律圈子。
总结
以上就是《文凭社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这本书里,我们首先了解到,文凭在人们追逐利益和资源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异化,而高文凭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确实拥有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即使这样,文凭依然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是文凭有三种社会功能,也就是平衡利益、分层杠杆和精英屏障。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文凭贬值的问题,作者科林斯提出了自己对文凭的态度,要废除文凭教育,让学校教育回归到最初的目的,给接受教育的人真正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价值。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点,虽然现在出现了文凭贬值的现象,但是文凭的贬值不等于文凭的虚无。也就是说,文凭即使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文凭也是万万不能的,文凭是寻找人才的线索,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成本最小的筛选手段。
另一方面,文凭的贬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进步,因为当人们不再迷信高文凭时,就打破了文凭终身制,让社会进入到了终身学习的时代,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就能去掉文凭过多的功利色彩,让人们回归理性。
尽管《文凭社会》这本老书最初是针对美国教育的弊病来写的,但我们今天读起来却并不觉得陌生,虽然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但文凭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却是相同的,所以这本老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2288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王岳)
相关内容: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当空虚和无聊袭来,我们的精神该何处安放?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